血管也可以锻炼?缺血预适应技术已出现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以发病急、危害大,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而在预防方面,除了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范意识,医生也在积极探索更多预防方法。
随着动脉硬化检测、低剂量螺旋CT、脑氧监测和缺血预适应治疗的推广,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健康得到更好的管理。
什么是缺血预适应训练?
缺血预适应训练是通过对人体自我防护能力的刺激,使人体产生一种对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性伤害的耐受力。
一旦发生心梗、脑梗等重大问题,可以拓宽治疗时间窗,也就是延长最佳急救时间。
通过间歇缺血训练,辅助提高远程器官缺血预适应能力。
对肢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刺激,再灌输回流,激发人体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
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提高人体全身器官组织抗缺血缺氧能力,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对心脑血管尤其是冠心病、心肌损伤、脑梗等病症有良好的预防及康复治疗作用。
缺血预适应训练有什么作用?
缺血预适应训练主要作用:双向调节血压,建立新的平衡。
其原理是:通过预适应训练,让我们上肢局部反复短暂的缺血、缺氧后,能使机体产生自身内源性的保护介质,再通过血液循环到身体各部位,增加机体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和适应性,减轻组织损伤,减少并发症。
从而保护我们的心、脑、肺、肾、肝脏等器官,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
增加血管弹性;
-
使血管壁光滑;
-
扩张血管;
-
促进血液循环;
-
防止血栓形成;
-
改善睡眠;
-
调整血压;
-
侧支循环建立(潜在通道的开通);
-
预防心梗脑梗;
-
减少坏死面积、减轻后遗症程度;
-
加快病后(脑卒中后遗症)身体恢复。
缺血预适应训练适应症
出现以下症状可进行预适应训练:
1、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糖尿病足/手除外);
2、冠心病、心梗、心绞痛、心慌、房颤、心率不齐以及支架植入式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患者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周围动脉疾病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3、精神压力大、久坐办公室、肥胖缺乏运动等人群;
4、脑梗、腔梗、脑血栓、脑出血、一过性脑缺血缺氧、烟雾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5、颈动脉狭窄和斑块、血管性痴呆、偏瘫、脑萎缩、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6、头昏、头痛、胸闷、心慌、眩晕、气短、失眠、嗜睡、疲劳、耳鸣、健忘、记忆力减退的亚健康人群;
7、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处于脑中风或心机梗病后康复期的人群;
8、吸烟、酗酒、生活不规律包括年龄超过45岁以上的人群;
例如诊所一位75岁男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颈动脉超声提示有颈动脉斑块形成,10月底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进行缺血预适应训练。
1个月后客户反馈:血压和睡眠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而且每次做手心都会出汗,感觉就像是做了一次全身的血管按摩。
缺血预适应训练近些年的推广已经对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及健康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缺血预适技术通过间歇缺血训练,辅助提高远程器官缺血预适应能力,最终实现组织自我适应和自我保护的机制,对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起到预防及康复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