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适应训练”的降压作用

发布于: 2024-10-27 13:28

作为一种无创的物理治疗措施,远隔缺血适应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证实了该方法对高血压的治疗作用,不仅拓展了该治疗措施的研究领域,也为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提供了新方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在《Hypertension》期刊上发表题为“Chronic 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on Mild Hypertension in the Absence of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roof-of-Concept Clinical Trial”的研究性论文。该研究结果显示,对未服用降压药物的轻度高血压患者和高血压前期人群,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治疗1个月不仅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而且可以显著降低此类人群的血压水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郭文婷博士为第一作者,吉训明教授、褚熙教授和赵文博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血管保护训练”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训练或者锻炼,比如晨练跑步、打太极,锻炼的是腰腿和关节等等,比如做眼保健操,缓解的是用眼过度、眼疲劳等等。“血管保护训练”也就很明确了,就是锻炼血管,让血管恢复它的正常状态和功能。

“血管保护训练”是我们通俗的叫法,它的医学全称叫“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顾名思义就是针对血管病变带来的缺血风险(脑梗、心梗等),预先通过训练血管让人体逐步适应,进而产生一系列旨在改善人体血管质量、降低血管破裂和淤堵风险的内源性生理变化,而进行的物理性训练。这种训练通过对双侧上肢、下肢进行反复的、有规律的、对人体不产生危害的血流阻断刺激,让人体产生一种有效的、安全的保护作用,血管保护训练是借助一种高科技医疗器械来完成的,就是“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仪”,训练的过程也比较轻松和方便,使用者一个人就能完成,一边读报看电视一边就可以训练,这也是它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有资料显示,血管保护训练1小时,相对于血液跑步5000米,血管做操30天。如此可以量化的锻炼效果就相当不简单了。

缺血预适应训练仪的研发背景有哪些?

香港太平绅士、香港理工大学原副校长、世界卫生组织知名专家、香港能仁专上学院护理及医疗学院院长、香港护理教育开创者之一、慢并舒精准慢病管理专家委员会成员汪国成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这是我国高血压医疗现状所催生的一种科技成果。

血管保护训练(也就是缺血预适应训练)是1986年由美国的Murry博士率先提出来的概念,简单说就是经常对人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预适应训练,以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与能量代谢,可以减轻和抵抗随后更长时间因为人体缺血缺氧造成的损伤,有效地避免发生脑梗死、心脏猝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等意外发生。

我国人群监测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为250/10万,冠心病事件的年发病率为50/10万,脑卒中发病率是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5倍。因此,脑卒中仍是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心血管风险,预防脑卒中是我国治疗高血压的重要目标。严峻的高血压防控形势迫使我们医学研究人员去定向攻关,截止到2013年,全国已经有30多家科研机构和医院对这种方法进行了临床与研究,历经近10年才完成的这项成果。

随着进行血管保护训练的慢并舒牌“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仪”的研发成功,除了预防脑卒中和心梗外,它更为强大和全面的功效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在血压精准管控方面,在同时服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实现既能降压,又能持续稳压的目标。比如在减少和控制高血压并发症方面,经过训练血管好了,疾病就少了。人体由总长约10万公里的血管交织而成,血管得到了训练,血管质量改善、血管病变缓解,心脑肾等多脏器并发症自然就得到遏止。比如对于心脑血管已经狭窄并处于缺血状态的病人,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让患者缺血缺氧的心脑组织周边的侧枝血管打开,使局部缺血组织的血流得到恢复,降低了一部分患者放支架、搭桥手术的概率;或者对于已经放过支架、搭过桥后血管再次堵塞,无法再次手术的病人进行补救治疗。尤其对于高龄、手术风险大,或者无法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人,结合这样的治疗可以让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

预防才是最好的治疗!——物理辅助治疗

一种简单、实用、有效、经济、无害的新疗法、新技术——远端缺血预适应能有效的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

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是指对肢体某部位施加压力,造成缺血处理后,对远隔器官(如心脑等)在随后发生的严重缺血事件中有保护作用。国内外经过近30年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业已证实,不失为一种临床治疗的新方法、新技术,所以,2010年6月《柳叶刀》载文《远端缺血预适应转向临床应用》,倡议临床医生推广使用。

临床经验表明,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不仅对急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有良好效果,而且对一些慢性病的脏器(肝、肾、消化道、肺等)功能有改善作用,展示出广阔的治疗前景。

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操作简易、无 害、价格低廉,但其机理复杂、奥妙、迷人。RIPC通过反复、短暂、局部的肢体缺血再灌注,释放出有益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回流全身,从而诱导细胞内激酶级联反应,激活人体第三支神经内分泌APUD系统,进而活化细胞功能,同时引起抗炎症、基因表达和生理功能的改变,调动起体内强大的免疫保护机制,极大地挖掘人体潜能。

目前,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已经引起人们和有关医务工作者的关注。随着临床实践的展开和研究的深入,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的神秘面纱也被揭开, 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将会成为普惠民生。

缺血预适应训练的主要作用

1、保护心肌,防治心梗、脑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可用于支架手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患者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作用;

2、抗缺血,减轻缺血、缺氧反应,增强血管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及运动能力;

3、激活人体内源性物质一氧化氮、腺苷、缓激肽的产生;

4、促进血液和组织液循环,缓解肢体水肿和疼痛。

 缺血预适应训练适应人群

1、日常生活中有胸闷、气短、疲劳、乏力的人群;

2、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  

3、精神压力大、久坐办公室、缺乏运动等人群;

4、吸烟、酗酒、生活不规律的人群;

5、有高血压、心绞痛、冠心病等疾病的人群;

6、有脑血栓、脑梗塞、中风等疾病的人群;

7、处于脑卒中或心梗病后康复期的人群;

8、下肢水肿、疼痛、乏力、活动能力下降的人群。

坚持做缺血预适应训练的好处

1、增加血管弹性;

2、使血管壁光滑;

3、血管微扩张;

4、建立侧支循环;

5、促进血液和组织液循环;

6、防止血栓形成;

7、改善睡眠;

8、调整血压;

9、预防心梗脑梗;

10、减少梗死面积、减轻后遗症;

11、加速脑卒中或心梗病后康复期身体恢复;

12、缓解肢体水肿和疼痛;                         

13、一次预适应训练相当于5000米血液循环运动量。

 

作用和机理:

对人的心、脑等重要器官在预先接受短暂、非致病的缺血缺氧后,使致产生自身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从而减轻随后持续更长时间缺血引起的心肌梗死和脑梗塞,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这种现象称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随后的临床研究发现,这种保护作用,不但出现在同一器官之中,而且肢体等器官的缺血预适应也可减轻心、脑、肾、肺、肝脏等器官的严重缺血引起的后果,称为远程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

通俗的说,就是让我们的上肢或下肢局部反复短暂的缺血、缺氧后。使肌体产生自身内源性的保护介质,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使身体产生对这种短暂的缺血,缺氧的耐受和适应性,从而保护我们的心,脑,肺,肾,肝脏等器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