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这篇关乎健康的文章一定要看!
每年10月到次年2月的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据官方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病患者人数高达3.3亿左右,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心脑血管病,每5个去世的国人中,就有2个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已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第一杀手,让人谈之“色变”。
时下已是深秋,气温逐渐走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为什么心血管疾病在秋冬季节容易高发?
原因一、气温低
气温降低变得寒冷,会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增加了心绞痛和心梗发生的概率。
原因二、血压波动大
进入冬季,体内的激素水平和室内外的温度等都有明显变化,这很容易造成血压波动,特别是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血压上下波动会加速形成动脉硬化,容易造成心绞痛或脑血管的问题。
原因三、血胆固醇升高
在秋冬季,为了御寒,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摄入高热量食物,这就会使血胆固醇水平升高,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会增加患者心脏病或脑卒中发作的风险。
原因四、体内维生素D水平下降
经研究,心肌的收缩功能会受维生素D的影响,而秋冬季体内维生素D水平会较夏季有所下降,缺乏维生素D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原因五、活动减少
秋冬季节天气变冷,许多人待在温暖舒适的家里不愿出门活动。再加上气温低,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这些都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但不是会“偏爱”所有人群。
心脑血管疾病更容易盯上哪些人呢?
生活方式不健康、吸烟酗酒、饮食不健康、肥胖、久坐不运动、熬夜、压力大、负能量心态,以及不重视三高的人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
此外还有很多年轻人会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专属,但扎心的事实是心脑血管疾病已经不再属于老年人的专利。
目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血脂异常达40.4%,均呈现上升趋势。30多岁就得冠心病的大有人在。
因此不能抱有任何的侥幸心理,不能因为年轻就认为疾病离自己很遥远。
面对令人心生畏惧的发病率,我们该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戒烟限酒、健康饮食、控制体重。
平衡的饮食对于健康的心脏和血管系统至关重要:平时要多吃水果和蔬菜、未加工的谷物、瘦肉、鱼和豆类以及限制盐、糖和脂肪的摄入;
坚持运动、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
坚持每天至少30分钟的运动,经常锻炼身体有助于保持心血管健康;
长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高血压通常没有症状,但会导致突然的中风或心脏病发作,养成监测血压的习惯很有必要。
另外,定期进行体检筛查,可以在疾病早期阶段就发现并干预,从而降低疾病恶化的风险,减轻症状和治疗负担。
通过缺血预适应训练预防
通过主动干预,提前让机体适应缺血缺氧环境即为“缺血预适应”。
依据这一原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及其研发团队在深入研究后,成功转化为可用于临床的仪器,并荣获2020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数据显示,缺血预适应训练仪不仅可让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年复发概率降低60%~70%,还具有辅助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提高急性卒中溶栓效果,改善中风偏瘫患者康复,对抗高原反应等多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