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血压患者冬季血压更容易偏高?该特别注意哪5点?

发布于: 2024-12-23 14:55

冬季,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个“多事之秋”。研究表明,血压波动存在季节性变化的特点,即冬季血压水平较平时升高、夏季血压水平较平时降低、春秋季节相对较平稳。

2012年中国一项涵盖10个地区、50多万成年人的研究发现:成年人冬夏血压变化幅度很大,收缩压相差10mmHg(冬季平均136mmHg,夏季平均126mmHg),舒张压相 差4.5mmHg (冬季平均79.4mmHg,夏季平均75.9mmHg)。

高血压患者

冬季血压偏高的原因

环境温度是导致血压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会激活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阻力小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

研究表明,环境温度每下降 1℃,收缩压约上升1~6mmHg,通过冬季供暖,可以抑制冬季血压的上升趋势。此外,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季节性变化、维生素D缺乏、空气污染等因素也对冬季血压升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高血压患者

冬季血压波动的危害

高血压患者冬季血压波动会增加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每当冬季气温骤降时,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心衰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明显上升,住院患者明显增多,这种情况在北方地区更为突出。

同时,秋冬季节人群过多进食含有高胆固醇、高热量的食物,会诱发体内的血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也会增加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另外,秋冬季节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呼吸道感染在发生后,肺组织呼吸障碍可导致血液低氧和二氧化碳蓄积,而产生的炎症因子会产生全身性的影响,从而使心脏负担增加,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患者

如何安然过冬

1、加强血压监测

冬季应加强自我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波动情况调整降压药物,必要时至医院就诊。

血压测量注意事项:

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后测量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

使用标准规格的袖带(气囊长22-26cm、宽12cm),肥胖或臂围大者(>32cm)应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不推荐腕式血压计、水银血压计测量。

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最好在早上起床后、服用降压药和早餐前,排尿后,固定时间自测坐位血压。

测量血压时,应间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如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

2、坚持做缺血预适应训练

日常生活中,每天坚持做缺血预适应训练,像给血管做运动,训练一次相当于血液循环5km,很好的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提高人体代谢能力,排除有毒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人体代偿能力,对增强人体防御机能,修复机能均有好处,纯物理方法无副作用,安全有效预防身体器官老化过快,延缓动脉硬化速度,对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通过做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有效促进小血管建立起侧支循环,当主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血液便可通过侧支绕过阻塞部位进行输送,侧支逐渐变粗、血流量逐渐增大,侧支循环代偿增多,保障全身血液的正常输送,有效避免脑梗死、心脏猝死等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这些通过侧支重新建立起来的循环称为侧支循环。侧支循环与冠状动脉搭桥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缺血预适应训练通过反复、短暂、局部的肢体缺血再灌注,释放出有益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回流全身,从而诱导细胞内激酶级联反应,激活人体第三支神经内分泌APUD系统,进而活化细胞功能,同时引起抗炎症、基因表达和生理功能的改变,调动起体内强大的免疫保护机制,极大地挖掘人体潜能。

3、注意防寒保暖

经常观看天气预报,密切关注气温变化,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物。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和合适的温度、湿度,室温以18-26℃、湿度55%为宜。室外温度过低时,尽量不出门,如必须要出门,应减少室外活动时间,并做好保温措施,带好帽子、围巾、手套、口罩,选择防寒保暖的外套。

4、健康饮食

冬季因为寒冷,人们进食油腻、高热量食物较多,加之春节、元宵等节假日较多,容易暴饮暴食,进而对人群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冬季饮食应以清、淡、熟、软为基本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低糖、低脂、正常蛋白质、高纤维素的饮食方案,尽量避免高油脂、过咸或过甜食品。同时要戒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

5、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冬季应保证充足睡眠,夜间睡眠时间7~8小时为宜,每天还可午睡半小时左右,有利于保持血压稳定。冬天不可早起锻炼,最好在气温回升、较为暖和的下午出门锻炼。如果室外寒冷,可以将活动改为室内。注意运动项目要避免过于激烈的,建议选择散步、太极拳、慢跑等,避免劳累诱发的血压波动及突发疾病风险。

 

分享